|
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最好
$ c, O) m0 z$ p0 @2 {# m: D. f- K. Z
1 “五谷为养”的道理
9 w8 t* }6 Z. k7 g2 b3 T0 n
$ M) U# ?4 q& ?2 b1 {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在“脏气法时论”中提出:“五谷为养,……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”。/ j9 n ]& f# G' h% T8 P' O7 C
0 o$ @' u5 K- T五谷,古人指梗米、小豆、小麦、大豆、黄黍五种粮食,后人多泛指各种粮食。为养育人体之主食。五谷富含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,和脂肪等,营养配比很合乎人体需要。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,而人类的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。故“五谷为养”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。8 ?: h; ^4 g5 _; Z6 G
2 Q; D. f4 {; D3 A/ A4 f从中医角度来看,所谓“五谷杂粮”都是植物的种子,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在土里,第二年春天它可以发芽,成长、壮大,最终成长为一棵完备的植物,说明种子里面具备旺盛的生命力,浓缩了植物的所有精华、。种子是植物经春、夏、秋、冬一年四季所结果实之精华,具足完备的四季之气,升降浮沉四气均平,气平以养生,因此我们祖先有智慧,将之定为主食,有其深刻内涵!如果单纯从营养学、化学角度来看,无法理解种子的“生命力”,打个比方,将一片化学成分与一颗小麦种子完全一样的营养片埋在土里,浇水施肥,相信一万年也不会发芽,为什么?是因为药片没有“生机”,也就是没有生命力。因此祖先在观察天地自然的时候,自然会把“生命力”考虑进来,古人将这种生机称为“生机” 或“阳气”。也就是说,我们吃主食的时候,不仅吃了各种化学营养物质,还吃粮食的“阳气”。
! [5 }1 F+ m$ {2 u7 ?: Y8 m G; k0 w' D( L: g8 j2 U: ]
所以,衡量一种食品是否营养充足,不仅要看其化学物质组成,还要体察其“气”是否均衡。不同的植物“气”不同,寒热温凉各有所偏,这用化学手段是检验不出来的。五谷作为主食,是饮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成分,因为小麦、粳米、大米、小米等等,均是味甘、性平、具有“补脾胃、益气血、长肌肉、和五脏”的功效。但是,现在的精制大米、白面等细粮,其加工过程中把种子的皮、胚芽剥掉,损伤了种子中的生命力,缺乏生机。大米放在水里无法发芽,营养价值大幅度降低,所以最好食用完备的种子,也就是粗粮,没有经过细致加工保持原始生机的粮食,其谷气充沛,补养人的元气最好。
0 p$ y6 A* {8 ^9 x6 W4 q7 ]# a, T1 P4 ~+ A( n" g! y
2 不同饮食原则的分析
X. n7 p- J9 S5 k+ Y% o" O, Z# O+ l1 @4 Z! v% O' M
时下出现很多“饮食新理念”,其中之一就包括不吃主食,以蔬菜为主的饮食原则。有两类人群持这种观点:第一类,想减肥的女性;第二类,某些佛教人士。笔者在临床中发现,很多减肥的女性为了控制热量摄入,不吃主食只吃蔬菜水果,久而久之,面有菜色,要么萎黄晦暗,要么脸色苍白,精神体力衰弱,大便稀溏,疲劳无力,造成月经量少、甚至绝经,来门诊求治妇科疾病,希望调理月经。中医认为“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”,不吃主食,水谷精微无从摄取,气血无从生化,后天之本亏耗,导致月经量少,月经不调甚至闭经。因此,我在诊治这类疾病的患者,通常要求其恢复正常饮食,以保证气血之来源,此外,建议喝小米粥加红糖以充养脾胃,迅速恢复元气。在北方,妇女生完小孩坐月子的时候,老婆婆通常给产妇做小米粥加红糖,以补养身体,小米在中医看来是补肾健脾利湿的佳品,古代行军打仗多以小米为军粮,吃小米不仅耐饿,而且除去脾胃湿气,避免水土不服所导致的肠胃疾病。近代的抗日战争,八路军“小米加步枪”打败了日军,战士们的主食也是小米。一把小米,撒到地里是一片庄稼,小米是高度浓缩了的“生机”,产妇生完小孩,生机消耗很大,所以民间用小米来帮助其恢复生机元气。很多女孩子,喝了小米粥加红糖,不仅月经调顺,而且脸色红润光彩,真印证了五谷杂粮补养身体的道理。
2 G' w. t7 A. L0 O3 E5 a' H# s; |0 _/ b' v$ g4 Y4 b1 `% B$ a, ?; L
佛教界有一些居士,也是不吃主食仅吃蔬菜,但是据我观察,大部分遵从这个饮食原则的人久而久之面黄肌瘦,身体衰惫,气色晦暗。其原因不外乎上文所讲的仅靠蔬菜是无法维持气血来源的。蔬菜多为植物的茎和叶,其疏通力量比较强而补养力量比较弱,气血虽然可以得到疏通但得不到补养,尤其是脾胃没有水谷滋润,久之就会造成脾胃气虚的病机。
7 W: W$ Z2 a1 R* |- o( G, W
- }/ Z) c+ r2 g9 s0 S' T" t以上论述是针对一般人而言,凡事都有特例,既然有人提出不吃主食只吃蔬菜的原则,就说明有一部分人是这个原则的亲身受益者。那么,什么样的人合适这种饮食原则呢?我总结为“心地清净,元气充沛”的人可以超越一般的养生原则。凡是修行有成就的人,内心清净无染,妄想分别执著淡泊,元气消耗极少,依靠修行禅定所获得的能量补充(禅悦为食),全身元气充沛。正如古人所说“气满不思食”,真正元气充盈的人,不思饮食。因此一天仅仅吃一顿饭甚至一碗粥就可以了。如台湾著名的广钦老和尚,数十年来不吃主食,仅吃水果维持体力,活到九十五岁高龄,身无疾苦,安然往生。& I( J* y. |% _: Y+ I G& l
5 S' ?$ [, g2 O0 ?4 s在佛教经典《增一阿含经》中以“禅悦食”为五种出世间食之一。并在《杂阿含经》指出,有众生进入初禅,“离生喜乐,处处润泽,处处敷悦,举身充满,无不满处。”凡是修行真正契入境界,功夫得力,均会有全身气力充足之感。毛凌云居士所撰《念佛法要》卷二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念佛功夫得力的文字,现摘录如下:
( M# ]( R* U, X: x. h/ i6 t5 ]* h* Q3 f( S% h
清 竺峰、圆融大师,姓姚,德清人。年三十,出家受具戒,持守无缺。笃好礼念,以往生净土为决定志愿。不畜徒,不自住庵,恒依人修,免杂用心。居无定所,合则留,不合则去,意气洒落,不为胶执,亦不乐随众作务。常静掩一关,礼念并行,不礼则念,不念则礼,无一时间断,亦不参以他法,竟以此终其身。尝于午间敲鱼念佛,直到次日日晡时(下午3~5时),人见其终无休歇,大声唤之,始止,自谓才如半日耳。问其饥否?则曰:“我口甜水如蜜,常咽常盈,受用无量,更不思食也。”胁不帖席者数十年,故少梦,偶有梦,亦不离礼念,更无异缘,梦中常见佛菩萨活动如生,间予奖励,或导引念佛。忽自知时至,念佛而逝,年六十四,顶示暖相。 ' t5 F7 `- `$ v8 y7 {1 u7 X! E3 H
" Z& W1 ?5 t" A" P( c9 M( l1 I6 [圆融大师精进念佛一天一夜,竟不会感到饥饿,反而觉得口水甘甜,受用无量,这恰恰说明法喜充满,禅悦为食便会得到能量的补充,不需要依靠一般的饮食。
% u8 y2 s2 \" Y! C% c5 j
$ o, X% A" d: o. M& a3 @又如历史上著名的永明延寿禅师,据历史记载他三十岁悟道,“后住永明,日课一百八事。夜往别峰,行道念佛,”每天由早到晚,讲经、作佛事,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,而且夜晚还要到其他峰顶念佛。明代学者洪觉范说:一个人每天要做这么多善事,而且日中一食,一定骨瘦如柴,结果看到他的画像,却是身体壮硕、方面大耳的帝王之相。永明延寿禅师一天的工作量是巨大的,然而需要补充的能量却很少,足见禅定功夫之深。禅定并不一定是面壁打坐,行住坐卧都不离禅定,禅悦为食自然身体健壮。
W5 o+ W; Z( q0 Y2 J. d! m
: Y3 C8 X$ ]. y# T% ?2 J然而一般佛教居士,没有专业修行,或者因为功夫不到,还需要应付日常工作,有的护法居士为佛法、为众生而奔忙操劳,这就必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和体力,假如不加以补充,就会导致上文所说的脾胃虚弱,气血不足的亚健康状态,长久以往,可能会引发各种疾病。因此,任何规律都有其适用范围,每个人在接受不同的养生观点时,要参考自己的实际情况,斟酌采纳,方能如理如法。
/ m( i2 ~( } l! s+ h
, _4 G) C3 d8 F(文章来源:彭博士工作室) |
|